?為了充分發揮紅十字工作育人作用,保護青少年生命健康,引導青少年參與紅十字事業,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教育部近日聯合印發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紅十字工作的通知》,將學生健康知識、急救知識,特別是心肺復蘇納入教育內容。通知指出,學校紅十字工作要把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,針對青少年生理、心理特點,積極開展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。采取多種形式,傳播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、疾病防控、心理健康、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、安全應急與避險等知識,提高學生健康素養。通知要求,要普及志愿服務理念,吸引更多青少年就近就便參與志愿服務,積極組織青少年參加國際國內紅十字青少年交流活動。要加大投入建設博愛校醫室,建好用好紅十字救護站、紅十字文化傳播基地、人道主義教育基地、生命健康安全體驗教室等陣地,探索政府、學校、社會共建共享紅十字青少年陣地機制。
據報道,我國每年發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約為54.4 萬。當患者發生心臟驟停時,搶救非常重要,搶救時間每延遲1 min,其生存率會降低7% ~ 10%。而心臟驟停多發生在院外的公共場所,其高發地點主要有公共運動場所、交通樞紐(如機場、火車站、地鐵站)、大型購物中心和工廠等。因此,院外心臟驟停(out-of-hospital cardiac arrest,OHCA) 的搶救對于保障公眾的生命安全非常重要。2015 年美國心臟協會(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,AHA)提出的生存鏈中強調,早期呼救、早期實施高質量的心肺復蘇(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,CPR)、早期進行自動體外除顫器(automatedexternal defi brillator,AED)除顫等急救措施對提高OHCA患者的存活率十分重要。研究表明,在1 min 內實施CPR,3 ~ 5 min 內進行AED 除顫,可使心臟驟停患者存活率達到50% ~ 70%。由此可見,早期對院外心臟驟停患者進行除顫,將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。


公眾啟動除顫(public access defi brillation,PAD) 是指在院外心臟驟停發生率高、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配置AED與公眾培訓CPR,當發現院外心臟驟停患者時,由現場第一目擊者在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前使用AED 對患者進行除顫,從而提高院外心臟驟停患者的院前復蘇率和院內搶救成功率,改善其預后。80% 的OHCA患者是由室顫所引起,發病突然、進展迅速,患者發病數分鐘后可能會死亡,室顫必須由電除顫才能被糾正。目前高度自動化的AED 操作很便捷,受訓后使用極少發生差錯,能夠解決醫務人員無法在第一時間對OHCA患者進行有效救治的難題。因此,在公共場所需合理、有效地配置AED供搶救心臟驟停患者。目前,美國、歐洲、日本等多個國家或地區均開展了PAD 項目,已有使用AED 對院外心臟驟停患者進行除顫的規范流程或指南。?